跳到主要內容區

發展大學多元特色 高教深耕計畫蓄勢待發

2017.06.01/ 教育部電子報770

高等教育好比一顆樹木,需要肥沃的土壤、健壯的樹幹,才能開花結果、枝繁葉茂。隨著「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推動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以及「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3大計畫落幕,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以更多的經費、更合理的分配,致力發展各校特色、提升教學品質,確保學生受教權益。教育部政務次長姚立德31日偕同高等教育司司長及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司長,公布高教深耕計畫的具體輪廓,期待透過新計畫改善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處境,回應接踵而來的各項挑戰。

95年啟動的頂尖大學、典範科大及教卓計畫即將在今年底正式走入歷史,未來高等教育發展何去何從,備受各界矚目。不僅教育部展開仔細檢討,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也在全國各地舉辦7場高等教育改革論壇。在廣納各界意見後發現,民眾對於翻轉教學現場、期待建立在地連結、回應產業創新需求、國際化挑戰、公共化訴求、解決同質化隱憂等6大面向抱有高度期待,希望未來新的高教發展計畫能有所作為,高教深耕計畫便是在此背景底下孕育而生。

補助更多學校 照顧更多國私立大學生

教育部政務次長姚立德提到,過去評鑑指標過於繁瑣,各大學因為指標的引導,出現同質化的趨向。加上,先前主要以競爭型計畫來補助各大學,然而全臺只有半數的大專院校可以透過頂大、典範及教卓計畫獲得經費補助,因此有改進的必要。

高教深耕計畫的推動,首先要針對兩項基礎工作進行改善。在「國立大學的基本經費需求」部分,相較於歷史悠久的國立大學,新興的國立大學與技職科大從教育部獲得的基本需求經費補助較為不足,高教深耕計畫將致力縮小這一差距。其次,在「私立學校獎補助款」方面,高教深耕計畫將增加經費,照顧更多就讀私立大學的學生,協助在大學階段的學習。

高教深耕計畫主要分成兩大部分,一方面要發展大學多元特色,一方面要編列補助經費,挹注研究中心的設置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學校。

大學提多元特色計畫 發展4項基本目標

發展大學多元特色的經費大餅,20%是依照學校人數規模進行分配,以顧及每一位學生的受教權,「這絕非齊頭式平等。」姚立德強調,因為另外80%的經費是根據各校提出的多元發展計畫予以補助,提出未來5年的發展方向與定位,「學校自我比較、自我改善,不是跟其他學校比較。」高等教育司司長李彥儀表示:「從這個角度來看,跟過去競爭型經費不一樣。」

大學如果是一棵樹木,多元特色要能開枝散葉,就必須要有厚實的樹幹作為基礎。高教深耕計畫的推動,便希望全臺158所大專院校都能積極落實構成樹幹的4項基本目標,也就是「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以及「善盡社會責任」。

首度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教學卓越也能升等

高教深耕計畫特別重視教學創新,除了要求申請計畫的經費至少要有50%以上用於教學發展之外,教育部預計今年9月開始推動「大專院校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提供2百至3百個名額、每名教師3050萬的經費,鼓勵教師向教育部提出申請,投入開發教學措施的工作,為提高學生學習成效而努力,並輔以科學方法驗證教學成果。

前所未有的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最大特色在於申請計畫的教師,未來可憑成果作為升等的依據。「重研究、輕教學」的沉痾已久,姚立德指出,不可諱言,教師為了拚升等,將許多心力投注在研究,反而疏忽教學工作。

儘管教育部過去幾年努力推動多元升等,採非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升等的人數從101學年度的5.11%逐年提高到105學年度的11.88%,但仍有許多改進努力的空間。

姚立德期待,透過這個計畫的實施,能有助於改變教學現場的風氣與教師的觀念。李彥儀則表示,高教深耕計畫既然重視學生學習,教學自然應該獲得更高的重視,教師在教學、服務與研究當中,應該提高教學的比重,學校也應該鼓勵教師以教學成果作為升等的途徑。

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預計至少劃分7個學門,各學門有不同的評審機制與標準,設有召集人、副召集人以及種子教師,協助教材教法的開發與學習成果的驗證。另外,該計畫將成立平臺,展示成功開發的教學實踐研究成果,供其他教師參考、學習及對話。

另外,有鑑於超過5成以上的經費用於教學發展,成效究竟如何?未來教育部將委請國家教育研究院展開後設研究,透過長期追蹤、大數據研究,用嚴謹的科學方式,瞭解高教深耕計畫對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幫助。

提升高教公共性 給弱勢學生更多照顧

至於在提升高教公共性的部分,姚立德指出,「大學是公共財」,為讓家長及學生有更多的瞭解,各大專院校從今年開始,學校與系所都必須公開各類的辦學資訊。另外,高教深耕計畫希望提升弱勢學生就讀大學的比例,特別是國立大學。

為此,教育部提出實驗性作法,為照顧更多弱勢學生,鼓勵各大學向企業及校友募款,並引進「配對基金」(matching funds)的概念,按111的比例,未來學校出多少錢、企業出多少錢,教育部也會相應提供同樣的經費,給予弱勢學生更好的支持。

擴大特色發展空間 打造大學成為社區中心

發展學校特色部分,過去因為評鑑指標過多,導致指標變目標,大學浮現同質化的隱憂。高教深耕計畫為幫助學校發展特色,大量減少指標,給學校更多空間發展在教學、研究、產學合作或是國際化等,讓學校自己跟自己競爭。

另外,大學也要善盡社會責任。高教深耕計畫希望用更多的經費跟機制,加深、加廣各大學的社會服務效能。比照日本經驗,提倡大學成為「社區中心」(center of community, COC),姚立德表示,大學必須強化社會功能,成為地區的教育、學術、文化與技術開發等中心。

對此,教育部將另外提出計畫,鼓勵大學承擔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提出完整落實計畫,讓大學回應社會需求,促成師生社會實踐,擴大知識影響力、提升價值創新,對在地社會發揮更大的貢獻,促進產學人才培育、就業,產業及文化發展。

發展研究中心 扶植國際競爭型大學

發展大學多元特色之外,高教深耕計畫另外一部分經費,則用於補助學校提出的研究中心計畫,以及扶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學。

姚立德表示,學校提出研究中心計畫,可以針對國家發展需求,也可提出自己的研究強項,設立的數量未必比過去少;至於國際競爭型大學方面,教育部一定會用更嚴謹的態度慎選有能力代表臺灣站上世界高教舞臺的學校,並期待這些學校能對臺灣高教發揮一定的影響力,但數量上肯定會比過去的頂尖大學要減少許多,但因為經費集中使用,學校仍有足夠資源可以面對國際競爭。

李彥儀則指出,國際競爭型大學的篩選門檻提高,考量的項目包括學校過去的教學與研究表現,評估哪些領域在國際上已有突出表現;另外,人才培育也是一大重點,像是參與國際雙向交流的狀況、博士人才培育以及博士畢業後的就業狀況等。

姚立德表示,為期5年的高教深耕計畫總經費不會低於頂大、典範及教卓等3項計畫的加總,甚至有明顯的成長。不僅如此,「國立大學基本需求」與「私立學校獎補助」兩項基礎工作經費,不包含在高教深耕計畫當中。至於確切經費總額,仍待行政院核定後公布。

 

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period_num=770&topical_sn=982&page=0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