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腦科學團隊 進「開放科學競賽」六強
【2016.08.23秘書處】
本校腦科學研究中心與國際名校合作,建立「果蠅大腦觀測台」,並參加首屆「開放科學競賽(Open Science Prize, OSP)」,在全球45國的96個團隊中脫穎而出,進入前六強名單,即將年底爭取這項生醫界的桂冠。腦科學中心江安世主任表示,全球頂尖科學家在平台上攜手合作,將可望提早解開阿茲海默等腦病變的原因及解方。
大數據時代來臨,許多產業、機構積極從巨量資料中分析出新的訊息、挖掘出新的知識,但前提是要有大量的開放資料礦供挖掘。為建立這樣的資料庫及合作平台,全球三個最重要生醫研究組織,包括英國的惠康信託(Wellcome Trust)、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最大的私人生醫研究機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去年底共同發起「開放科學競賽」,希望全球科學家能以「開放科學」精神,發展一項服務、工具或平台,用以解決人類當前面對的健康及醫療問題。
「有人說,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幾乎都參加了這項競賽。」江安世主任笑說。清華的計畫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雪菲爾大學合作,最終出線的六組隊伍還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牛津大學等,主題包括全球的空氣品質監測平台、防止病毒擴散的全球追蹤系統、建立人類基因的公開分享資料庫等。
「果蠅大腦觀測台」計畫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發起,本校腦科學中心提供兩萬多顆果蠅神經元資料,所發展的顯微影像科技及收集的資料,都是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科技部攻頂及自由型計畫多年支持的心血結晶,佔腦科學現今所有動物已知三萬多顆神經元的三分之二。「果蠅大腦觀測台」計畫由此推演出的果蠅全腦神經網絡電腦模型,及果蠅腦病變的電腦模型,都是腦科學中心師生多年的心血結晶。
江主任指出,「開放科學」就是集合各種領域的科學家,以不同的角度來共同解決問題,好比蓋一棟大樓不能只靠一個工程師,要解決腦的問題也不能單靠一個實驗室或一位科學家,而是全人類的使命,「若把目前已有的知識藏起來,人死了知識也就消失了,相反地,知識公開後就彷彿有了生命,會繼續繁衍。」
江主任強調,能進入此項競賽六強的全是菁英團隊,清華能躋身決賽已是重要榮譽,最終能否獲得首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臺灣不能只跟在別人後面做研究,而應有全新的探索、走在最前端去探索科學,這個平台的意義也在於此。」
江主任表示,如果有一天,果蠅大腦觀測台進化成鼠腦觀測台,甚至再進一步到人腦觀測台,不僅能解決人腦的病變,更可望創造出更聰明的電腦,解決更多人腦還解決不了的問題。
團隊重要成員還有本校生命科學系羅中泉副教授及其實驗室黃榆棊、王誠德兩位博士生,他們以果蠅神經元資料建構出果蠅大腦計算模型,並用以模擬相關腦病變。羅老師表示,團隊能在各國強隊中勝出,在於不只是建置開放資料庫,還要強調能應用於實際的健康、醫療問題,如阿茲海默、中風、癲癇等。
羅老師表示,「開放科學競賽」的獎金也許不算特別高,前六強分別可獲8萬美元、約250萬台幣獎金,下階段選出的首獎則會有23萬美元、約713萬台幣獎金,但這活動是由三個重量級生醫機構發起,在開放科學潮流下具有指標性意義。他說,96個競賽團隊中有許多是已經進行多年且頗具成果的計畫,能在此競賽中突破重圍,更顯見「果蠅大腦觀測台」的創新性及解決世界級難題的潛力。
首屆「開放科學競賽」前六強名單:
|
|||||||||||||||||||||
|